沈从文谈与子女的关系(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一段话)

2023年1月14日 评论 185 浏览

·于青呀

2003年,93岁的张兆和已经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

岁月赋予了她太多的阅历和故事,也残忍地剥夺了她的健康和记忆力。即便如此,她依旧奋笔耕耘,想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那部《从文家书》。

编撰期间,家人拿来了一张照片给她看。

张兆和带着老花镜,反复端详,既点头又摇头。

“这个人很熟悉,我一定认识他,但我想不起来了,他是谁?”

照片上的人,正是张兆和相伴一生的丈夫,也是那本从文家书的男主人公——沈从文。

多么令人唏嘘,张兆和用余生全部的时光和精力,悼念沈从文,却又忘了他的样子。

沈从文

她对他的情感,就像在《从文家书》中写的那样:也不知这一生和他在一起,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直到最后才真正读懂了他,太晚了……

二十世纪的苏州,一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苏州九如巷的张家四姐妹,娶了哪个,都会幸福一辈子的。”

张兆和便是张家四女之一,从她出生起,就注定这一生不会平凡!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结合,是典型的富家女配凤凰男。这话并非可以贬低,一如沈从文始终将自己比作张兆和的“奴隶”。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1928年。

彼时的张兆和,还是中国公学的一名学生,成绩优异,家世显赫,容貌姣好,是学校公认的才女名媛。

追求她的男同学,可以从校内排到校外,从没见谁能打动这位“高岭之花”的芳心。

有的时候,就连张兆和自己都忍不住怀疑,像她这样的人,将来究竟会爱上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婚姻?

沈从文和张兆和

但无论如何,也不是沈从文的样子。可命运就是这般奇妙,最不可能的两类人,偏偏遇到了,还走到了一起。

沈从文是湘西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学院的教育,凭借写作的“野路子”杀出了一片天地,得到了好友胡适的赏识,被安排到中国公学当教授。

所以沈从文在授课之初,完全不懂如何做一位教授,上第一堂课时,面对台下乌泱泱的学生,沈从文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还是没能开口,只在黑板上写下一句:“第一次上课,见你们怕了。”

然后就仓惶离开了教室,留下一众学生面面相觑。

没多久,这场洋相百出的“第一课”,就成了全校师生的谈资,沈从文也成了众人调侃的对象。

张兆和一家人

张兆和自然也听闻了沈从文的“大名”,和其他学生的想法一样,只觉得这位新来的教授,相当“木讷又无趣”。

然而这样“木讷又无趣”的人,一旦动了心,迸发出的情感竟比常人还要热烈疯狂三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从文看到了操场上运动的张兆和,少女阳光又漂亮,像一株充满无限生机活力的白杨树,令他一眼就倾了心。

沈从文按捺不住满腔情思,将写满了心事情事的书信,一封封寄给了张兆和。

“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沈从文夫妇和二姐

“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这些优美且动人的情话,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却偏偏动摇不了张兆和的心,她甚至觉得很苦恼,很莫名其妙。

想想也很能理解,两人根本就没见过几次面,张兆和除了听闻过沈从文“丢脸”的糗事,对他这个人就没多余的了解。

而且两人还是师生关系,这种“禁忌恋情”,是在挑战张兆和的道德底线。

即便抛开这些客观因素不谈,沈从文的个人条件,在一众优异的追求者中,也只能排在末位。

沈从文和张兆和

所以张兆和不喜欢沈从文,完全可以理解。

她忍受不了沈从文“狂轰滥炸”般的追求,将那些情书整理好,冲进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

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自己没办法劝说沈从文放弃,就让能说得上话的人来劝。

“校长你看,老师总是这样对我!”

无奈,胡适是个感性的领导,且很欣赏沈从文为爱执着的勇气,细细看过那些缠绵悱恻的情书后,反过来劝说张兆和:“他是真的爱你。”

张兆和斩钉截铁地拒绝:“我是真的不爱他。”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张兆和还将沈从文和其他追求者们排序,并称为癞蛤蟆,而沈从文只能算是“癞蛤蟆十三号”。

寻常来说,面对这种级别的打趣,沈从文也该知难而退了,可他偏不:“既然都做了癞蛤蟆,那就一定要吃上天鹅肉。”

张兆和和儿女

沈从文越挫越勇,情书依旧像飞雪一般,涌进了张兆和的书桌,却迟迟收不到回复。

时间久了,连胡适都看不下去,劝沈从文放弃:“这个女孩子,她不了解你,更不懂你,别再用错情了。”

固执的沈从文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他坚持,总能等到花开……

时间一晃到了1932年,张兆和毕业了,为了躲避沈从文的追求,迫不及待地从北京逃回了苏州。

沈从文也被调往青岛工作,两人天各一方,本以为故事会就此终结,怎奈沈从文依旧不肯放弃。

整整四年,沈从文的情书从未间断过,张兆和的心境,也在他数年如一日的“攻克”下有了软化的迹象。

她可能依旧不爱沈从文,却相信了这个男人是真的爱她,且以最谦卑最真挚的态度,深爱着她。

再收到沈从文的来信时,她没有随手扔到一边,会怀着好奇的心态拆开书信,看看他这次又写了些什么。

沈从文和张兆和

人一旦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产生了好奇,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期待,继而酿造出其他深层次的情感依赖,张兆和对沈从文便是如此!

1933年,沈从文所在的学校放暑假,他趁机买了青岛到苏州的的火车票,一路风尘仆仆,赶去探望张兆和。

对于这次上门拜访,沈从文下了十足的工夫,用积蓄买了各式各样的礼物,很多还是国外的高档货。

他提着打包小包的礼物,站在张家大门外,一颗心既忐忑又谦卑,唯恐心上人不愿意见他这个“乡下人”。

门开了,出来的是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并没有张兆和的身影:“她不在家,去图书馆了。”

沈从文的心提了又落,既庆幸心上人不是故意避而不见的,又失望此次见不到佳人了。

好在张允和是个十分称职的“传话筒”,不仅将沈从文拜访的事如实告知,还在妹妹面前说了很多他的好话。

“他不顾艰难险阻,不远千里的来看你,是真的喜欢你。”

人非草木,张兆和本就因为沈从文的多年追求而心生恻隐,如今听了姐姐的话,越发感动他的痴情。

沈从文

一番天人交战之后,张兆和还是按照沈从文留下的地址,找到了他落脚的客栈。

她轻叩房门,里面传来疲倦的声音:“谁啊?”

她不知该如何开口,只是沉默地等待对方开门,伴随着一声门响,两人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沈从文欢喜的不知所措,张兆和也难得有了羞涩之意,红着脸转述了二姐的话:“她说该请你到我们家吃顿饭。”

沈从文连声应好,直到跟着她走进张家大门,依旧觉得脚步轻浮,像是在做梦一般。

张家人都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打动,很是热情地款待了他,一顿饭吃下来,张兆和的父亲和姐姐们都十分看好沈从文。

张兆和也对沈从文的追求,从最开始的拒绝,转变为了默许,两人成了心照不宣的“情侣”。

暑假结束后,沈从文回到了青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张兆和的二姐,请她代为询问张父的态度。

沈从文

“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男方向女方求娶,女方家人若是同意,就会请男方喝一杯甜酒,不知我这个乡下人,有没有福气喝到你们家的甜酒。”

名为喝酒,实则求亲,沈从文满心焦虑地等待着回信。

没多久,他就盼到了张家的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短短几个字的回复,让沈从文乐开了花,他等待守候多年,这份感情总算有了正经的“名分”。

其实他们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慕之情昭然若揭,可张兆和也同样爱慕沈从文吗?

身为当事人的张兆和也给不出完全的肯定,只是如实陈述。

“他是如此真情且执着的爱着我,如果我不和他在一起,就像是犯了错似的。”

张兆和的这番话,看似没有正面回答,实则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段因感动而给予回应的爱情,大致只有两种结果。

沈从文夫妇和好友

一是在长久的相处中,将感动培养成心动,两情相悦,皆大欢喜!

二是永远无法给予同等的回应,付出的一方心力交瘁,接受的一方日渐麻木,最后连感动也消失殆尽,耗尽彼此全部的情分。

很不幸,沈从文和张兆和就是后者。

和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也随之去了青岛工作,两个生活方式迥异的年轻人,开始了“艰难”的同居生活。

张兆和在家中洗衣服,无意从沈从文的口袋里翻出了一张当票,虽然已经被揉破了,但隐约能识别出那是戒指的当票,而是还是母亲留给她的嫁妆戒指。

张兆和怒不可遏,质问沈从文为何把她的戒指给当了。

沈从文尴尬地解释:“因为要筹措我们的婚礼,但我手里又没有钱。”张兆和不明白,既然没有钱,为什么不接受她父亲的资助哪?

这就是他们爆发的第一个“矛盾”,也是伴随了以后几十年的“核心矛盾”——金钱地位的悬殊。

晚年时期的沈从文和张兆和

身为天之骄女的张兆和,从来不懂沈从之的拮据和困窘;出身乡野的沈从文,只有挺直腰板,才能掩饰骨子里的自卑和骄矜。

身份和家世门第的不对等,大大加剧了这份感情的不对等,沈从文在张兆和面前,一直都是“仰视”的态度。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结婚,没有像样的婚礼,更没有宴会酒席,甚是连新房都没有筹备……

婚后两人没能度过太多欢乐的时光,反而被各种层出不穷的矛盾,日渐消耗掉彼此的情分。

晚年时期的沈从文和张兆和

张兆和在嫁人之前,从来没有为金钱发过愁,可结婚之后,茶米油盐,再小的一件事都离不开钱。

张兆和不得不为生活发愁,无奈沈从文是个花钱没有计划性的人,明明薪水有限,还要收藏各种古玩字画,甚至还频频宴请好友……

这让张兆和非常不满,一度到了反感的地步。

“你根本就不会过日子,完全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妻子尖锐的批判,让沈从文的心从头凉到脚,他只会追求心仪的女神,却没想过怎么跟女神过日子。

甚至不能理解,婚前光鲜亮丽的女神,婚后怎会变成了斤斤计较的“怨妇”形象。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总是希望我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高跟鞋,烫头发,做新旗袍,可是他却乱花钱,我怎能再糟蹋钱呢?”

曾经的美好和感动,因为距离的拉近和各种琐事的纠纷,一点点化为虚有。

沈从文出轨了,他爱上了文艺女青年高青子,一个既追求时尚,又对他疯狂迷恋的女人。

高青子还将这段违背道德的恋情,写进了她自己的短篇小说里,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反响,也惊动了张兆和。

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婚姻,产生了“致命的裂痕”,即便后来沈从文放弃情人,回归家庭,也再难磨平这道伤痕。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的文章受到了批判,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沈从文希望能得到妻子的呵护和开解,但张兆和的心,早就被那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出轨风波伤透了,两人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分居。

右一为张兆和

期间沈从文多次自杀,可每次救下他,并在身边陪伴的都是朋友,不是妻子。

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兆和,你不了解我啊!”

张兆和真的不了解沈从文吗?与其说不懂,但不如说不愿意去懂。

骄傲如张兆和,怕是永远也无法接受丈夫的背叛,早在沈从文出轨的时候,她就已经给他“判了死刑”。

1969年,沈从文夫妇被下放改造,张兆和的二姐去探望他。

面对昔日的“媒人”,他哭的像个孩童:“二姐别走,你看这是三三(张兆和的小名)写给我的第一封信。”

物是人非,一切都回不到最初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83年,在文坛上风云起伏了一生的沈从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死如灯灭,留下来的张兆和,终于能平心静气地回忆两人的过往。

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文家书》,真正意义上了解了沈从文这个人。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事到如今,张兆和终于放下了。

亲友们将张兆和在书中写的话,篆刻到了沈从文的墓碑上,也算是这对相伴了数十年的“怨偶”,最体面的和解。

爱你是真的,不原谅也是真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