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上海小公主(上海50岁小公主走红)

2023年1月25日 评论 155 浏览

·壹点灵

最近,社交媒体总是给我推荐同一位女士的图片。

照片里她留着板寸头,总是身穿短裙,手提一只精心搭配的手提包。

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和大众审美相去甚远。

甚至会担心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来源:网络

这位阿姨家住的“安福路”,是上海网红打卡地之一,经常潜伏着不少街拍摄影师。

在他们的镜头下,阿姨凭借圆润的身形和别致的打扮。

从一众窈窕都市丽人中“脱颖而出”。

据说,这已经是阿姨“出没”的第十个年头了,关于她的故事也是众说纷纭。

了解得越多我越是发现,她身上有着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东西。

50岁把自己宠成公主

公主风短裙加寸头。

如此冲突性的打扮,引来了一众网友跟拍。

甚至不少人特地去了安福路,就想偶遇下阿姨。

社交媒体的曝光,使得阿姨为更多人所知。

喜欢阿姨的网友为她取名“安福路小公主”。

成名后,随之而来的质疑和猜测也不少,人们说——

看发型和长相,是不是异装癖、女装大佬啊?

他到底男的女的,穿这样上街不会觉得羞耻吗?

什么情况?讲真换我要这样,不好意思出来丢人.......

来源:网络

在很多人眼里,身材不好就不该穿成这样。

花短裙和钻石皇冠,和一个长相中性的胖女人之间不该有任何关系。

何况她一双圆瞪的眼和高挑的眉,看起来不是那么友善。

简而言之,人们觉得她不配,因为不符合大众对“洛丽塔”的幻想,所以不配。

然而一位摄影师分享的经历,使我对“小公主”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次拍摄时,他将镜头对着不远处的阿姨。

谁想阿姨突然转头盯着他,脸抽动了两下,手指了指,随之竟然径直走过来。

摄影师见状很慌,以为要被教训了,但她只是温柔地提醒。

“小心点,后面有车的。”

然后轻轻捋一捋头发,又旁若无人地向前走去。

面对可能动机复杂的拍摄者们,阿姨仍然保持着善意与体面。

淡然且从容,与那些无端恶评相比,孰高孰低立马一目了然。

来源:网络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阿姨曾得过重病,身形走样与长期服用激素药物有关。

治疗中头发大把脱落,无奈之下才剃成了寸头。

我身边也有过病人,因此清楚地知道他们在得知病情后会产生多大地消极情绪。

轻则会茶饭不思,重则丢失掉基本的求生欲。

阿姨在经历苦难后仍保持对生活的仁爱,这种心境是特别值得敬佩的。

曾有网友在洛丽塔店里遇到过她,低着头一件件挑选着小裙子,格外享受。

有的裙子没有阿姨的码数,她便会买回去自己用缝纫机改。

仔细观察会发现,她每天的包、鞋都是经过精心搭配的,很少有重复的款式。

来源:网络

尽管不算传统意义的美女,但走在路上腰杆挺直,步子稳健的样子,也十分有气质。

阿姨不困于别人的目光。

这种可爱又坚定的样子,与心理学中的“资格感”一词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得感”。

高配得感的人会觉得,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如何,都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低配得感的人,则脑海里总会回荡着“我不配”的声音。

他们最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如果我更...就可以...”。

意思是,现在的自己一文不值,只有变得更好才值得被注意。

来源:网络

不禁联想起身边的一些女孩,和她们逛街时能明显体会到一种“自怜感”。

她们很喜欢漂亮的衣服,可每次遇到就只是看看。

一边舍不得地走开,一边很惋惜:

“如果再美/瘦/白一点就能穿了”,最后只买那种宽大的、灰蒙蒙的衣服。

不等别人挑剔,先将自己的资格取消了,这是很可惜的。

反观阿姨,她配得感很足。

不会因为自己年纪大或是身材不完美,就觉得自己不能穿小裙子,她是真的在“打扮给自己看”。

再看那些评头论足者们,他们将自己的不自信感投射在阿姨身上。

觉得别人不配的同时,也限定了自我——

如果有朝一日我不够好,那也将丢失追求美好的权利。

要多好才配得上美好?

生活中,留心观察便会发现:

被“不配得”感环绕的人,大多生长在被忽视、被贬低、被羞辱的环境中。

最近看了一个真实故事,很受触动。

故事的主人公木媛,身边从不缺乏追随者。

有一位优秀的男生追了她3年,大方而热烈地示爱,甚至表示愿意遵从她丁克的想法,想为她结扎。

但面对男生们的善意和真诚,木媛从来不敢接受。

她害怕一旦深入了解后,对方会被自己的匮乏与不堪劝退——

“我那么灰暗,哪里配得上这么大张旗鼓的喜欢”

来源: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相反,她一次次被习惯否定自己的男人吸引。

那男人冰冷且自我,只送给媛姐一顿外卖作为生日礼物。

出去逛街时,眼看媛姐脚跟磨烂,也不愿花20元打车回家。

周围朋友都很不解,为什么她屡屡将自己置于如此的境地,越痛苦越沉溺。

这些从木媛小时候的生活中,可以窥得一二——

小学时因为害怕打雷下雨,木媛央求着和妈妈一起睡,却被骂骂咧咧地推开。

中学时期,父亲在餐桌上掰着指头算账:

“高中到大学,学费生活费一年一万,你得还给我。”

生日的时候,想要得到一块完整的生日蛋糕。

却被以“蛋糕店关门”为理由,以1斤小饼干搪塞过去。

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假期在家睡到9点;

妈妈又会推开房来破口大骂:“就你这么懒,没有男人会要你!”

来源:pexels

纵观木媛的人生,从来没有一个人向她传递过“你很好,你值得”这样想法。

相反,父母的打压与贬低,将她的价值感锤进了尘埃里。

在成年以前,我们没有更好的方式保护自己,唯有被动接纳父母传递的信息。

这期间,如果被内化出“我不好”、“我没有价值”这样的负向信念。

会很大程度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就像木媛,在父母的责难中长大。

“不配得”感几乎变成了她自我保护的武器,以至于之后进入新的关系中时,也会倾向于选择这种熟悉的交往模式。

对此,弗洛伊德曾提出:

如果没有能够整合/消化好创伤,那些被压抑了下去的东西注定会变成“当下的经历”被重复出来,一次次出现在日后的生活中。

毕竟熟悉的,才是安全的。

建立稳固的“配得感”

在又一次恋爱的阵痛过后,木媛开始正视起被她掩藏了26年的“不配得感”。

她忘不了分手当晚男友对她的评价:

“你很懂事,从来不会要求我为你花钱,但是......”

木媛恍然,原来“懂事”并不是一个好词。

这意味着丢掉自己的价值判断,屈服于他人的评价,舍弃自主选择的资格。

将“让别人顺心”作为自己唯一的标准。

于是,木媛再也不想懂事了。

“爱自己”不应该停留于字面与和口号,她决定用行动来抚慰自己,告诉自己“我配得上”。

也许是压抑之后的补偿,她一口气将几十本舍不得下单的书收入囊中。

花两万元把前男友们舍不得买的“种草清单”里的那些宝贝清空。

有人会觉得,这种报复性购买完全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而木媛认为,这是在唤醒沉睡26年的“配得感”,用扎实的行动告诉自己“我值得的”。

来源:pexels

消费固然可以暂时填补内心“不配得”的空洞,但并不是长久之计。

用金钱堆积出来的“配得”也是有条件的、不牢靠的。

从更深层次提高“配得感”,可以从增强“自我效能感”开始,将选择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个人能力无关,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打个比方,小时候刚接触数学,做10以内的加法信手拈来,让你自我感觉非常好,甚至主动想接触更难的题;

一上来就口算3位数的乘法,则会让你烦躁不堪,觉得自己无能,表现出“退缩”状态;

但其实这两种状态下你的能力并没有变化,对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却有所不同。

增强自我效能感,意义在于推动人接受一些新的挑战和未知的刺激。

来源:pexels

走出当下痛苦的“熟悉”,拥抱美好的事物。

你可以尝试:

1、言语劝说(verbal arise):

在“不配得”感涌现时,在心中默默强化“我值得”的信念,能加上具体的理由更好。

2、深呼吸努力平静,降低情绪唤醒(emotional arise):

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唤醒我们的无能感,镇静的情绪则能给大脑提供自信的暗示。

3、记录成功经验:

人是自己过去经验的总和,当初步尝试获得成功后,可以将它们详细记录下来,适时重温,以替代过去的失败经验。

4、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

观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经历,对方与自己的相似度越高,改变越成功,越容易增加自我效能感。

最后,希望还在为低资格感、低价值感困扰的读者们能够明白:

你的存在就是价值本身。

不需要等到更好才配得上,因为此刻的你,已经值得所有美好。

来源:pexels

作者:清筠

图源:unsplash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