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亲人关心的暖心话(疫情下关心亲人的话语)

2023年1月9日 评论 143 浏览

·武志红

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是这样的:

遇到问题,宁愿自己死扛着,也绝不会向父母诉说或求助。

我的朋友小文,就是如此。

这半年来,小文过得非常不容易。

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她被降薪了,紧接着身体又检查出了问题。

但她一直没有跟家人提起这些事,打算独自一人扛过去。

这段时间,她经常公司、医院两头跑,人变得特别憔悴,甚至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

于是我忍不住问她:

“你不跟父母说一下吗,他们也许帮不了你多少,但起码能关心关心你啊。”

没想到,听到我的提议后,小文更加无力:

“不能让他们知道这些事,他们的关心,会让我过得更糟。”

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会让孩子过得更糟糕呢?

01

直到小文向我聊起她的成长经历,我才明白其中缘由。

小文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留守儿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但她的妈妈并不是那种只顾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

相反,她会经常打电话给小文,嘘寒问暖,似乎很乐意了解小文的近况。

但让小文感到古怪的是,每次向妈妈倾诉完,妈妈的“关心”,都会让自己更不开心。

她谈起青春期时的一件事。

高考前,小文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暴瘦了十几斤,情绪也变得非常低落。

她妈妈知道后,打来电话细问。

小文解释说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胃口变得很差,所以才这么瘦。

没想到,一听到小文说“自己心情不好”,妈妈开始了一通“关心”,大意是:

你这个年纪就应该好好学习,整天胡思乱想什么啊?难怪会学习退步?

这些话,瞬间让小文无话可说,也更无力去倾诉自己为什么会情绪低落。

不仅于此,从小到大,小文还听过很多类似这样的“关心”:

生病了,妈妈会大声絮叨:

说多少遍了,要注意身体,现在知道难受了?

失恋了,爸爸会替她反省:

早跟你说过他不行,你偏不信,这回吃亏了吧?

这些话语听起来,好像每一句都是父母再正常不过的关心。

但在小文的感受里,这些话语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责备:

是你自己总胡思乱想,所以才会学习退步;

是你自己不好好注意身体,所以活该生病;

是你自己看错人,所以才会被欺负被分手;

这,就是典型的「指责式关心」。

心理咨询师刘小波讲过一句话:

对许多孩子来说,一个人痛苦,但如果把痛苦告诉父母,常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而「指责式关心」,就是造就这种痛苦的根本来源。

它不仅给不了孩子半点宽慰,反而让孩子更加痛苦:

自己已经过得这么不好了,最亲的人不但没有好好关心自己,反而在不断地指责自己。

02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父母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告诉父母一声,让他们注意一下说话方式,不就好了吗?

其实呀,小文不是没试过。

去年被奶奶强行安排相亲,小文忍不住跟妈妈说起自己的厌烦,希望能得到妈妈的一些支持。

但妈妈不仅没有理解她,反而还站在奶奶那边,继续催她去相亲:

“你年龄确实到了,不然再过两年,就是别人挑你了。我们催你也是关心你,为你好。”

这让小文感到更加压力。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很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小到大,你们都不在我身边,很多事都是我自己做主,现在你们突然这样关心我,我不太习惯。”

没想到,听她这么说,妈妈一下就哭了出来,说:

“你不要这么说,我会很内疚的,当初我们也是为了赚钱养你们,才留你一个人在家。”

这句话,不仅充满了妈妈的指责:

我是帮不了你,但你不要指责我,我无法承受这背后的内疚。

而且在这里面,还有施加给女儿的内疚感:

你指责我,给我制造内疚,你不是妈妈的好孩子。

所以,当时听到妈妈这么说,小文一下就克制住自己继续倾诉的欲望。

因为,她彻底意识到两件事:

一是妈妈不仅帮不了我,还会指责我;

二是我不能指责妈妈,要学会体谅她。

于是从那以后,她决定紧闭心门,不再向妈妈倾诉任何烦恼,而是选择独自去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在某次去医院复查后,看着还没有好转的指标,小文感到非常绝望,还产生了自杀倾向。

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她终于再次产生了要跟妈妈倾诉的想法。

但在打开妈妈的对话框,犹豫几秒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倾诉,决定再次自己独自消化一切。

事后,她非常难过地说:

“因为在理智上我非常清楚,她的关心,会让我更加崩溃,所以我绝对不能求助她,我能靠的,只有我自己。”

从小文身上,或许你已经发现:

有的人,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依赖别人。

只是因为过往每次求助,不仅得不到真正的抚慰,反而得到的是双倍痛苦,他们才选择紧闭心门,逼迫自己独立。

而这种独立,往往只是表面看起来坚强,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独立;

实际上在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强撑硬挺的感觉,非常心酸无奈。

03

在现实中,有很多像小文一样的人。

一方面,内心渴望跟家人倾诉,但又深知会得到双倍的痛苦,所以放弃倾诉;

另一方面,放弃倾诉后,只能靠自己,活得非常独立的同时,又成了一座孤岛。

一路走来,一定经历了很多不容易的时刻。

在此,我想邀请你,进行一些自我疗愈,以此获得更多力量。

也许可以试试这样做——

1、看见父母的局限,接受现实。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无法达到我们对他们的期待。

这于我们而言,是巨大的缺失和遗憾。

同时,我们会为此而痛苦、委屈和愤怒,这都很正常。

但只有承认这些事实,看到父母的局限,我们才能从中解脱出来。

就像小文,她也曾因为父母的无力,而总是要独自去应对事情,痛苦过很长一段时间。

但当她试着与父母阐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发现得到的总是「指责式关心」后,她逐渐意识到:

妈妈就是帮不了自己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不仅如此,跟她诉说,自己还要承受双倍痛苦。

她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些现实,转而不再把期待放在妈妈身上。

当然,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只有看清父母的无力和局限,我们才能不拘泥于此,转而获得更多的选择。

2、课题分离,不再承接父母的内疚。

有时候,父母「指责式关心」的背后,是因为:

他们无法承接“自己帮不上孩子”而产生的内疚感,只好通过指责孩子的方式,把内疚感转嫁给孩子。

而课题分离,是能去袒露自己过得不好,不再配合父母演好孩子,也不再承接父母的内疚感。

比如小文,她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新变化。

某日,她妈妈打来电话,问她最近过得怎么样。

小文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报喜不报忧,而是全盘说出自己正在承受的压力。

并且,当妈妈又像以前那样“关心”她:

“你如果不想这想那,怎么会心情不好,又怎么会生病呢?”

小文也直接回复:

“我自己在外面无依无靠,还生病了,心情能好到哪里去?”

即使妈妈因为这句话沉默了好久,小文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安慰她、让她别多想。

事后,小文告诉我:

“我知道,我袒露自己过得不好,会让她内疚,但这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是啊,父母的内疚感,是他们自己要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我们身为孩子,没必要把它们转接到自己身上,从而压抑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寻求新的关系。

对于很多被迫独立的人来说,意识到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非常重要。

如果无法从家人那里得到安慰,那么我们可以寻求新的关系,去获得支持。

他们可以是朋友、亲密关系或者咨询师。

就像小文。

她在去年入职了现在这家公司后,与一位同事成为了好朋友。

在对方面前,她总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方也会很好地接住她的情绪。

可以说,从这段关系中,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慢慢地,她逐渐打开了自己,也不再独自硬扛下所有事情。

所以在面对降薪和生病的双重打击下,即使她因为没有得到家人的关心而崩溃过,但到最后,她也总能稳稳地站起来,应对这一切。

因为她知道,在自己身后,其实还有人在陪伴、支持着自己。

就像蒂姆·德斯蒙德在《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中讲的:

你人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孤单一人,但这并不是你的错。

你生于一个糟糕的环境,也没有得到需要的支持。

但你一直是可爱的,在你成年遇到的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而我们一旦与这些人有了联结,就会发现,不强撑硬挺,也是可以的。

当然,我想澄清的一点是:

与他人建立联结是疗愈自己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最终答案。

有时候,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事情不愿和别人分享,或者还没能找到新的关系,与别人建立联结。

在这些时刻,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独自面对。

因此,当我们能在一些关系中获得力量,得到疗愈后,我们还要学会——

自我联结,为内心深处那个孤独无助的自己赋能。

比如通过写日记、冥想等方式,去陪伴、理解自己,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从而逐渐获得自我关怀、自我疗愈的力量。

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有勇气,一步步走出孤独的围墙。

作者:张罐子,本文原创首发平台:武志红(ID:wzhxlx)。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