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成器必有这三种征兆(人不成器必有三件征兆)

2023年1月14日 评论 130 浏览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认为,每个年龄都有应该做的事情。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能在社会上立足,有所成就;在四十岁的时候则应该能在面对世间大小事情时有自己的判断力。

孔子的这番理论可以用心理学领域中的埃里克森八阶段论进行解释。

埃里克森提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任务,只有在完成阶段任务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如果无法完成阶段任务,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40岁正处于成年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任务是承担社会工作和完成生育,关注后代的繁衍和成长。那么,如果一个人到四十岁还喜欢做这三件事,就说明这个人以后也很难有出息了。人不成器的征兆:人到四十,还喜欢做这3件事,难有出息。

1、无意义的社交

古人有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则认为,人的所有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一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一生中朋友的最大限度大约有60个。而这60个朋友中,只有10个是真心朋友,偶尔联系的朋友也不过才30个。

这些研究数据显示,人的社交次数和能量并不是无限大的。如果一个人的社交次数太多,已经超过了限度,那么这些社交通常就是无意义的。

无意义的社交会消耗人的能量,还会让人感到空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考尔特把过度社交产生的生理性不适称作“社交宿醉”。

过度社交指的就是个体正在承受超出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社交活动,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这种过度的无意义社交会让人产生晕眩或是疲惫感,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精神问题。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内心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能量都分散在无意义的社交上,那么这个人注定在人生的其他方面都碌碌无为。

况且,人生终究是向内寻求答案的一个过程。要想领悟生命的真谛,就必须要避免分散内心过多的能量,尽量做到专注和平静。

2、最喜欢的就是最擅长的

中国式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很少会考虑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他们更在乎的是孩子该如何选择才能在未来过得更好。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着想本来是一件温暖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强行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那么这种爱也只能害了孩子。

因此,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在长大后都感到非常迷茫,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可以成功的事业,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情。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其心理学大作《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这件事并不能给他带来可见的利益,但他还是会努力去做。

努力是获得经济收益的前提,而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内驱力。

不仅如此,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还会出现一种心流体验。心流体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只有真正专注沉迷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时才有可能体会得到。

人在40岁时已经过了人生的一半,如果还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是逼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3、高调做人,低调做事

人们常常把在社会上立足的原则概括为“高调做人,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指的是为人要善良正直,用较高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低调做事指的是在做事时要谦虚谨慎,如果太高调就会锋芒毕露,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有些人偏偏就要反着来,他们不懂得“树高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这些人都要高调行事,最后一般都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做事高调的人一般都是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其自卑,一种是极其自负,但是这两种心理状态最终都指向自卑。也就是说,即使是极度自负的人,他们内心本质仍然是自卑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