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女儿找爸爸(知青往事妻子意外离世)

2023年1月11日 评论 149 浏览

·草根茶社

这个故事是苦涩酸楚的,也是温馨和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文的主人翁经历了下乡插队的历练,经受了抛妻弃女的痛苦折磨,最终的结局还是完美的,也算是好事多磨,花好月圆吧。

今天咱就听故事的主人翁靳津生师傅讲述他下乡插队的那段知青往事和坎坷波折的婚姻经历吧。

1969年2月6日,是靳津生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吃过早饭,十七岁的初中毕业生靳津生和他的一帮初中同学,含泪辞别了前来送行的父母和亲友,坐上了天津发往河北青县的汽车,开启了他们到农村下乡插队的知青历程。

图片来源网络

那天快黑天的时候,靳津生他们十二名天津知青,乘坐两辆马车,来到了马场大队,他们六名男知青和六名女知青被分派在马场五队插队落户。五队马棚旁边的那几间土坯房子,就是十二名天津知青的临时住所,当时乡亲们都说那里是知青点。

五队的队长叫安玉忠,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个头不高,微胖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一双大眼睛透着刚毅和坚强。别看安队长一副严肃的表情,可他很淳朴很善良,提前就把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收拾得干干净净,土炕烧得热热乎乎,知青们来到的时候,两名女社员正在为知青们准备晚饭。

等老乡们把知青们的行李都搬到屋里,摆放整齐,晚饭也就做好了。老乡们都很知趣,看知青们要吃晚饭了,大家也就各自回家去了。安队长端来两半盆热乎水,招呼大家洗手吃饭,他把一扇旧门板用两个矮凳子支起来,让大家当饭桌用。

第一顿晚饭很简单,白菜炖猪肉,萝卜条炖豆腐,还有半碗咸菜,主食是发面窝头和大半锅菜汤。那顿晚饭大家都吃得很满意,也吃得很开心,只是一看到那位忙前忙后的大婶和那位年轻姑娘,知青们心里就有些过意不去,她俩是光干活不吃饭。安队长也说要回家吃饭,是知青们硬拉着他和大家一起吃的晚饭。

吃过晚饭,趁着那位大婶和那个姑娘涮锅洗碗的时候,安队长把大家召集到一块说:“马上就要过年了,现在咱们这正是农闲时节,地里也没啥要紧的农活,你们歇上一天,我带领你们去割几天芦苇,咱这烧炕做饭都离不开柴火,当务之急就是先解决烧柴问题。”

等那位大婶和那位姑娘洗刷完碗筷收拾利索了,安队长把她俩介绍给大家认识。原来那位大婶是小队副队长于庆文的媳妇,安队长让知青们喊她于大婶。那个年轻姑娘叫孙小英,她是小队会计孙旭升家的大闺女,当年十七岁,安队长让知青们喊她小英姐。

第二天吃过早饭,安队长和孙会计赶着一辆马车来到知青们居住的地方,安队长说要去公社供销社买镰刀和农具,问知青们谁需要买什么东西,可以坐着马车一块去。

女知青们都嫌冷,都说没啥要买的。靳津生和一名叫杨和平的男知青说反正在家也没啥事情,他俩想跟着去公社供销社看看,权当是熟悉一下这里的交通吧。

马场大队距离公社驻地不到十里地的路程,安队长赶着马车不紧不慢地颠簸着,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公社供销社。供销社的规模不算小,日杂和农具柜台占据了供销社近一半的空间,再有就是烟酒糖茶和副食品,还有布匹和鞋袜之类的东西。只是食品类的东西不能随便买,好多商品要凭票购买。

安队长和孙会计买了十几把镰刀和两把铁锨,还买了两只水桶,一根扁担和一把扫帚,这些东西都是为知青们买的。靳津生和杨和平什么也没买,只是坐着不花钱的马车到供销社逛了一下。

当天下午,安队长把新买的那十几把镰刀都拿到他家,全部用磨石磨了一遍,把刀刃磨得很锋利。然后又把镰刀把都打磨了一下,感觉光滑不磨手了,安队长才放心了。知青们都是岁数不大的孩子,啥事他都要为知青们操心。

第一次去割芦苇,靳津生就遭遇了尴尬。下午准备收工的时候,靳津生发现了一片茂密的芦苇,他跑过去一看,那里是一道小河沟,河沟里结了厚厚的冰。靳津生就站在冰面上,用力踩了一下,没料想冰面突然塌陷了,下面的水是流动的。虽然水很浅,靳津生的两只棉鞋还是湿透了。

回到住处,大家把割来的芦苇都垛在墙根,安队长和孙会计赶着马车喂马去了,靳津生赶忙跑到屋里,找出一双解放单鞋,把湿透的棉鞋换下来,拿到厨房里,他要把棉鞋烤干,明天还要去割芦苇呢。

孙小英看靳津生要在灶坑里烤棉鞋,就对他说:“你先去洗手吃饭吧,待会我帮你烤。”靳津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你,小英姐。”

等靳津生吃完饭的时候,孙小英已把靳津生的棉鞋烤了半干。孙小英看靳津生吃完饭了,就笑着对他说:“你坐这慢慢烤,别烤糊了就行,我去刷锅洗碗。”孙小英把手里的棉鞋递给靳津生,她就去刷锅洗碗去了。

孙小英刷洗完锅碗,她原本还要帮着靳津生烤棉鞋,靳津生却笑着:“都黑天了,你快回家去吧,我慢慢烤就行,反正也快烤干了。”

吃过晚饭,知青们就都倒在了火炕上,割了大半天的芦苇,大家都累得浑身酸痛,真的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靳津生一个人坐在灶坑里,继续烤棉鞋。看棉鞋烤得差不多了,他就把两只棉鞋立在火堆旁边,跑到院子里的茅房方便去了。

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靳津生回到厨房,只见一只棉鞋上冒起了火苗。等靳津生把棉鞋上的火苗踩灭,拿起那只棉鞋一看,根本就不能穿了。看着另一只冒着热气的棉鞋,靳津生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知青们还没起床,于大婶和孙小英就来为知青们做饭了。等吃过早饭,靳津生他们要去割芦苇去了,孙小英看靳津生脚上穿着一只棉鞋一只单鞋,就问靳津生咋回事。靳津生苦笑着说:“那只棉鞋烤糊了,不能穿了。”“这腊月天气多冷啊,穿单鞋去割芦苇,脚会冻坏的。你等一下,我回家拿我爸的棉鞋给你穿。“孙小英说完,转身就往家跑去。

不一会功夫,孙小英拿来了一双他爸穿过的旧棉鞋,靳津生穿在脚上试了一下,正合适。一连好几天,靳津生都是穿着孙小英送给他的那双旧棉鞋去割的芦苇。说句实话,要不是那双旧棉鞋,靳津生的日子还真不好过,因为春节前那几天太冷了,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

春节过后没几天,据靳津生回忆,那天好像是正月初六,半晌(上午十点多钟的样子)的时候,孙小英来给知青们做午饭,她怀里抱着一双新棉鞋。

靳津生刚要去挑水,孙小英叫住他说:“我学着给你做了一双棉鞋,不知合不合脚,你试一下。”靳津生说了一声谢谢,放下水桶,接过孙小英递过来的棉鞋,跑到屋里,坐在炕沿上,换上了那双新棉鞋。

新棉鞋也算合脚,感觉稍微有一点紧。孙小英说新鞋就得紧一点,穿穿就松快了。看看脚上的新棉鞋,再看看孙小英,靳津生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他笑了笑说:“小英姐,谢谢你!”“不用谢,我这是第一次学着做鞋,做得不好看,你别笑话我就行。”孙小英说完,红着脸低下了头。

就这样,靳津生和孙小英越来越熟悉,关系也也越来越好。到了后来靳津生才知道,孙小英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九的,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五的,两个人的年龄将近相差一年,他却一直在喊小英姐。

因为孙小英给靳津生做了一双棉鞋,于大婶还跟靳津生开玩笑:“你穿了人家孙小英做的鞋,以后就得娶人家做媳妇。”靳津生虽然也知道于大婶是开玩笑,可他还是感到了尴尬和难为情。

不知不觉中,靳津生慢慢还真就喜欢上了孙小英,一天见不到孙小英,他心里就像少点什么似的。孙小英也经常给靳津生送好吃的,帮他缝补衣服,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靳津生和孙小英两个人有那个意思了。

图片来源网络

1974年秋天,县粮库招工,安队长问靳津生去不去粮库当工人,靳津生说不想去粮库扛麻袋,他想再等等看,看看天津还有没有招工。其实,靳津生不想去粮库当工人,他是不想离开孙小英,因为他俩的感情已经很深厚,要不是父母反对,他早就公开和孙小英的恋爱关系了。

到了1975年年末,靳津生的父母还是不同意他在农村和农村姑娘恋爱结婚。孙小英和她的父母都着急了,因为当时比她小的姑娘都结婚了,她和靳津生的恋爱关系还没有确定下来。

一天中午,安队长问靳津生:“津生,你看小英的年龄也不小了,你俩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孙会计让我问问你,你是咋打算的?”“队长,我已经想好了,不管我父母同意还是不同意,等明年春天,我就和小英登记结婚。”靳津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安队长赶忙把靳津生的表态告诉了孙会计。

1976年夏天,在父母的反对下,靳津生和孙小英领取了结婚证,两个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临时借住在知青们原来居住的那几间土坯房子里。

婚后的生活简单又快乐,两个人互相关爱,互相体贴,生活虽苦,可心里感觉很甜蜜很幸福。

一年后,孙小英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靳津生给爱女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靳雨欣。女儿满月后,靳津生很想带着妻子和女儿回趟天津,他也想念父母。可父母一直不肯原谅他,他也不敢回天津,他不想再惹父母生气。

一晃又是一年,当时在马场大队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一共还剩下三个人,一个是和当地农民结婚的女知青赵秀荣,一个是家庭成分不好的杨方义,再一个就是他靳津生。1979年下半年,杨方义也回天津了,插队知青都可以返城了。靳津生因为在当地已经和农民结婚成家了,他不符合知青返城的政策,一直不能回城。

看看别人招工的招工,回城的回城,靳津生心里开始不平衡了。当时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月月都挣工资,他只能挣工分,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只能填饱肚子。看看挣工资的同学们都戴上了手表,他却连想都不敢想。

靳津生去公社知青办咨询了两次,知青办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在当地和农民结婚的插队知青,暂时还没有回城的政策,若再有招工的名额,可以优先照顾。

一等又是半年,靳津生没能招工,也没等来能回城的消息,他再次去公社知青办咨询,工作人员的答复是,除了办理离婚手续后可以回城,没有别的办法。

从公社知青办回到家。靳津生在炕上躺了三天,不吃也不喝,这下可把孙小英吓坏了,她抚摸着靳津生的额头说:“你是哪里不舒服?要不到卫生院去看看吧,总不吃饭也不行啊。”“小英,咱俩离婚吧。”靳津生突然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这下孙小英更害怕了,她哽咽着说:“我哪里做错了?你告诉,我一准改,只要你不生气,让我做什么都行……”“小英,你听我说,我的意思是咱俩到公社办个离婚证,我就能回天津了,就能当工人挣工资了,到时候再把你和孩子接到天津,咱一家人就能过上好日子了。”靳津生说完,紧紧把孙小英揽在了怀里。

过了好一会子,孙小英哽咽着说:“我听你的……”就这样,靳津生和孙小英偷偷办理了离婚手续。当时大队干部不给开介绍信,靳津生说打离婚是为了能回城,他还给大队干部买了两瓶酒。

三个月后,靳津生回到了天津,他的户口也迁回了天津。父母问他咋一个人回来了,靳津生轻描淡写地说:“我和孙小英离婚了。”

回到天津没多久,靳津生被安排在燃料公司的下属煤场当了送煤工。每个月开了工资,靳津生就给孙小英寄去十五块钱,说是给女儿的抚养费。半年后,他母亲办理了退休手续,靳津生接班去了国棉厂,成了大型国营企业的正式工人。

等靳津生办理完了接班手续,靳津生的母亲开始给靳津生张罗对象,靳津生说他还没有再结婚的打算,他暂时不想考虑个人问题。靳津生一直没敢说实话,他没说还计划着把孙小英娘俩接到天津来的事情,他担心他父母不接受孙小英。

说句实话,那时的靳津生思想也动摇过,一是户口问题,就算把孙小英母女接到天津来一起生活,户口解决不了,吃粮都是问题。二是他的同学和朋友也都劝他说,既然办理了离婚手续,干脆找一个城里的姑娘算了,何苦再为此事坐难犯愁。靳津生还真动过这个念头,他也想找一个城里有工作的姑娘结婚,并且和本单位的一个姑娘交往一阵子。

一天夜里,靳津生在睡梦中惊醒,他梦到了孙小英和女儿。当年孙小英给他做鞋、给他送好吃的那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他似乎听到了安队长的责骂声:人家孙小英十七岁就给你做了一双棉鞋,对你那么好,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你咋忍心抛妻弃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靳津生的心里顿时就乱成了一锅粥,他纠结了好几天,最终还是和那个姑娘分手了,他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孙小英虽然月月都能收到靳津生的汇款,可她心里也不踏实。后来她把和靳津生办理离婚手续的事情告诉了她妈,她妈非常生气,指着她的鼻子说:“你个憨妮子,你被他给耍了,他这是不要你娘俩了。”

听了她母亲的话,孙小英也害怕了,靳津生这都进城一年了,还没回来接她娘俩,她也担心靳津生进城后会变心。一连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孙小英决定带着女儿去天津,去找靳津生。

1981年夏天,孙小英带着五岁的女儿靳雨欣来到了天津。马场大队离天津虽然不远,可孙小英连县城都没去过,到了天津,她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大城市。好在孙小英识字,好在她性格开朗愿意说话,她拿着那个信封一路走一路问,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靳津生的家,靳津生当时和他父母住在一起。

看到了自己的儿媳妇和亲孙女,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靳津生的母亲搂着儿媳妇和孙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靳津生的父亲狠狠踢了靳津生一脚说:“你咋回事,这不是欺骗她娘俩吗?你咋能这样做呢?”“爸,我怕你和我妈不能接受小英和雨欣,我一直没敢说实话……”靳津生小声说道。

靳津生的母亲把孙女抱在怀里说:“津生,当初我和你爸不同意你在农村结婚,你不也照样结婚了吗?你现在这样做就不对,弄什么假离婚啊,你真把她娘俩领回来,我和你爸能把她们赶出去吗?你是男人,要敢做敢担,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的媳妇和孩子吃苦受罪。”

就这样,孙小英总算和她丈夫团聚了。

进城后,孙小英在环卫所干了半年临时工,又到街道服装厂做了三年缝纫工。后来自己经营了一家服装加工部,开启了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生涯。孙小英母女俩的户口到了1993年才从青县迁到了天津,转成了非农户口。也是从1993年开始,孙小英的服装加工部变成了劳保服装加工厂。

现在,靳津生和孙小英都在北京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靳津生苦笑着说,当年为了妻女进城的事情,我是没少吃苦没少犯难,可现在谁都没有我生活得幸福。我要是没有这么勤劳贤惠的妻子,就不会有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一辈子我都要感激我的妻子,我也为自己庆幸,幸亏自己当年及时迷途知返,没做出愧对妻女的事情来,要不然,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安生的。

图片来源网络

听了靳津生师傅的讲述,我也替他高兴,他的人生经历虽然很坎坷,但最终是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一双棉鞋一辈子的情缘,付出辛苦收获了甘甜,本分做人心里才坦然。

作者:草根作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